设为首页   加入收藏 

党团建设

团学建设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党团建设 >> 团学建设 >> 正文

暑期三下乡:科技赋能文化传承,探秘侗族木构建筑

发布日期:2025-08-04  作者:张方晖、蓝立锋 点击:

2025年8月1日至3日,建工学院“木结构建筑数字化修复实践团赴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展“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。团队师生运用无人机与激光雷达扫描技术,对当地特色木构建筑进行数字化建模,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深度融合,为古建筑保护注入青春力量,呼应习近平总书记“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重要指示。

博物馆里悟匠心:触摸千年木构智慧

团队首先走进程阳八寨侗族木构建筑民间博物馆。这座藏身于古寨中的专业展馆,陈列着穿斗式民居木架模型、榫卯节点分解模型和鼓楼建造场景微缩景观,从柱、穿、枋的连接逻辑到整座建筑的起架原理,系统展现了侗族木构建筑"不用一钉一铆"的营造智慧。中华木作大师杨恒金给同学们介绍木构建筑营造工,展柜里,鱼形墨斗、楠竹杖杆等传统工具与激光扫描生成的三维点云图并置,老木匠用的曲尺与学生携带的全站仪形成奇妙对话。

中华木作大师杨恒金给同学们介绍木构建筑营造工艺

座谈会上谋良策:校地共话保护新路

8月2日,团队与当地村委会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召开座谈会。"村里三座鼓楼面临木材腐朽问题,年轻人不愿学老手艺,修复难啊!"村委主任杨军胜的发言道出困境。带队教师张方晖介绍无人机+激光雷达的新技术,为木构建筑保护与传承提供更多可能。双方就"数字档案+工匠修复"的合作模式达成共识,通过三维模型开发文旅小程序,让更多人在线体验鼓楼建造过程。此次座谈为校地长效合作奠定基础,助力形成"科技保护+文化传承"的良性循环。

实践团与当地村委就木结构建筑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交流

鼓楼面前展身手:无人机勾勒建筑肌理

在程阳八寨的鼓楼前,团队展示了无人机+激光雷达扫描采集建筑数据的"黑科技"。随着学生遥控无人机升空,设备以每秒百万点的速度采集鼓楼数据,屏幕上实时生成的三维点云如同建筑的"数字孪生体"。 学生们一边记录老人口述的修复口诀,一边在电脑里校准数据,让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相互印证。此次扫描将为这座代表性建筑建立高精度数字档案,为后续保护提供科学支撑。

学生现场实操无人机扫描并导出数据建模

团队后续将完成三维模型与修复方案的制作,成果将反馈给当地文旅部门。此次活动既践行了乡村振兴战略,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"传统工艺现代化、现代技术本土化"的理解,为文化遗产保护探索出一条青春路径。


文/张方晖、蓝立锋,审核/肖万娟

下一条:暑期三下乡: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绿色矿山,“矿山生态调研小分队”开展科技下乡活动

关闭